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工新闻 > 正文

网站首页

【延安学记】寻 路

日期:2018-08-06 浏览量:

寻 路

党委宣传部 金敏

在动身启程前往延安的途中,我一次次的在脑海里寻觅着延安——这座红色之城之于我的印象,而我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儿时中小学课本里学到“回延安”“杨家岭的早晨”时埋下的对革命圣地的思慕与向往,亦或是一曲高亢豪放的“黄土高坡”中充满着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革命老区人民改造人生命运的渴望,又或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中,所描绘出的当年这片土地的贫瘠。幸运的是,在学校党委的精心安排下,在组织部同志细致周全的组织下,得以成行前往革命老区,亲身感悟延安红色精神,实地感受党中央在延安十三载不屈不挠斗争的坚定意志、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历练经历,亲眼见证革命老区的新发展。

世间的路有很多种,有方便人类从事诸多生产活动以基础设施形式客观存在的路,有承载着“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寓意人生发展方向的道路选择。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自愿去探寻的东西,会在你心里留下一条道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找到的是中国走向独立自主、民族解放、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找到的是自我磨炼意志、树立信念、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的历练之路。而对于我,此次延安之行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收获,在人生道路上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疑惑和期许,开始了为期五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

延安的每一处旧址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一份遗物和每一张图片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在历史的发生地追古溯今,远比读历史教科书来的更加真切。坐车远眺宝塔山,作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怀着敬仰的心情我步入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跟随着参观的人流,通过引导员的讲解,在大量的史实图片及实物资料中再一次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接受了革命传统,特别是延安精神的教育。枣园、王家坪、杨家岭的实地教学,触摸历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与人民同甘苦共奋斗,是怎样克服武器装备的落后,粮草的短缺,运筹帷幄,在当时的不利形势下而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抗大旧址的参观学习,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切体验了这所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革命熔炉”,如何坚持正确符合实际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在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10多万名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枣园里聆听了延安干部学院冯建玫教授关于“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的精彩授课,让我进一步走近白求恩、了解白求恩,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及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也引发了我对“高贵灵魂”定义的思考。红秀《延安 延安》以史诗般恢弘的场景和突破性的剧场格局展现了为理想与使命投身革命的年轻人们的火热青春,触发对不同人生追求的思索。重走知青路、感悟梁家河,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铁业社、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旧址,果农合作社里聆听了《习近平的知青生活与他的群众观》,思绪穿越到49年前,想象不出当年15岁的少年孤生一人,背负着父亲正在受迫害的思想包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在七年的摸爬滚打中,是怀着怎样的初心最终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彻底转变。一次终身铭记的体验式学习,留下了同期学员间互帮互助的“战友情”,更为重要的是将所看所听所学转变为所思所做,我想“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关键是要在“笃行”上见成效,才不枉顾此行的初心。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不断证悟的过程。这个寻找,不是向外部世界去寻找,而是要向内心寻找。这一行瞻仰革命旧址,目睹沧桑巨变,心灵怎能不受到震撼,思想怎能不得到升华?通过本次学习,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境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极大地促进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提升,解答了心中的困惑,找到了初心,探寻到了自己将要踏上的那条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