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传二人讲”开麦:把政策文本翻译成青春代码,把文化强国写成可执行蓝图

2025年11月18日 09:59  点击:[]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强国”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锚点;而大学生,则被视为撬动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最富活力的支点。2025年11月13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东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蓝文思老师组成的“理论宣传二人讲”为24、25级建筑学专业的60余名学生带来一堂跨界公开课——《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思考》。讲座以贵州为样本,拆解国家战略如何落地为青年挑战杯的选题、如何转化为校企村协同的创新场景,并重塑知识认知与文化自信。

讲座伊始,蓝文思老师先以“文化强国”的国家叙事为纵轴、以挑战杯等赛事为横轴,划出“政策文件—区域痛点—个人专业”三维坐标,提醒学生:一份真正出彩的作品,既要在国家文本里找题眼,又要在乡土中国里找场景,最终回到自身专业找解法,才能让报告同时经得起专家评审和时代共鸣的双重投票。

王东老师随后聚焦“关注对象—产学研·校企村教研模式—多元成果—多彩贵州知识认知与文化自信”四维框架,为同学们描摹了一条在国家政策坐标系下把个人成长嵌入社会建设的可执行路线图:回应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建设——屯堡文化对应的屯堡建筑、红色文化衍生的红色建筑、民族文化滋养的民族建筑、阳明文化孕育的文教建筑,再借“田野—项目—研究—教学—旅途”五维场景完成从文化感知、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乃至文化自强的逐级跃迁,让每一次测绘、建模与营造都成为替山河立传、为民族塑魂的青春注脚。

本场讲座最燃的“高光”,在于把宏观政策、微观实践与个体成长拧成一股“跨界融合”的绳索:文化强国不再停留在官方文本,而被拆成可申报、可落地、可编译的实践路径。散场时,不少同学直呼“被点名”——原来自己不是被动听讲的“知识容器”,而是能把苗绣纹样写成算法、把屯堡石头厝生成元宇宙场景的“价值创客”。文化强国这场马拉松,全社会都要接棒,爆发力满格的大学生理应跑好第一棒;借课程实践的跳板,他们既能练出硬核实力,更能把写满青春注释的施工图永久提交给国家的未来。

图:杨秀文

文:李博文

审校:杨秀艳

编审:章丽娥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