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学院概况  教学管理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对外合作  资料下载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领导介绍 
 机构设置 
 发展规划 
 师资队伍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学院概况>发展规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

前言

2016年5月,学校获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正式组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年9月招收108名学生,拉开了建规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教学条件等从无到有的发展序幕。截止到2020年12月30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拥有涵盖工学、理学、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的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设计3个本科专业,506名学生。学院现有33名教职工,其中:省管专家1人,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创新人才1人;教授及正高职称5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5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4人;外聘客座教授10人,外聘教师7人;拥有省级科研平台1个,校企共建全域旅游孵化基地一个,校外实习基地10个,教学实验室8个。“十三五”时期,学院的建设发展尤其在学科专业布局、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的关键五年,是学院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后,迈入“建设区域有影响的理工大学”建规学院新征程第一个五年,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建设区域有影响的理工大学建规学院开好局、起好步,根据贵州理工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其学校“十四五”各专业规划,结合学院的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2021年-2025年。

一、“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院建设发展最重要的成绩是2020年通过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获批工学、理学、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的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设计3个本科专业;建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廉政文化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学习与廉洁文化培养相结合,牢固树立学生的廉洁意识,增强廉洁思维,提升廉洁能力,受到到校考察调研的省纪委夏红民书记、魏国楠副省长的赞扬,《贵州都市报》和贵阳北站LED屏分别进行专题报道和轮番播放;首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就业率超过90%。

(一)工作成绩

1、夯实教学基础,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一是把握学院专业特点,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学时,加快实验室建设,已建成手绘实验室、GIS与规划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环境设计专业教室等8个实验室,在教学方式上实践和理论并重。 加强院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把课堂教学带进企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得到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学院自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生源的高考成绩均超出贵州省高考二本线,高考成绩总体不断提高

二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抓好日常质量监控。学院认真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结合学院实际,完善学院10项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管理规范运行。采取“三级听课”、“三阶段教学检查”、“三方面评价”的“三三三”质量监控模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了教学质量,学评教平均超过90分。通过听课→反馈→整改→跟踪→反馈→持续改进方式,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闭环。

三是学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学院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采取“思想引领育学风、优良班风助学风、文化活动导学风、服务指导创学风、先进典型促学风、精准帮扶树学风”等形式狠抓学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共获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148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9项;36人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4人获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挂科率由16-17学年的6.5%下降至18-19学年的1.0%,环境设计专业由3.5%下降至3.0%。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及报到率逐年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环境设计专业2018年第一志愿录取率分别为87.5%和100%,报到率为95%和98.33%;2019年第一志愿录取率分别为95%和100%,报到率为92.5%和100%。

四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学院通过开展“双创”讲座、举办概念性社区规划大赛、“双创”项目路演等创新类活动带动“双创”教育,结合学校“113”计划,组织学生申报“双创”项目,目前17、18级已实现项目全覆盖。截至到2020年,学院大学生“双创”项目共获立项73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4项、校级31项、院级20项。

2、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专业特色的培育

一是结合艺术类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以《造型基础》、《构成》、《创意学》等专业课程为切入点,以学校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一院一品"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今共创作廉政文化作品100余幅,获省级奖20余项,得到省纪委夏红民书记、魏国楠副省长的肯定,《贵州都市报》和贵阳北站LED屏分别进行专题报道和轮番播放。

二是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行OBE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满足专业国家标准理论课程基础上,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和比重,专业平均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达36.15%;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罗东、甘剑琪、杨明军、胡昌雄等给学生上专业课,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与发展趋势,提高实操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充分征求企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

三是突出人才培养错位发展的思想。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工科背景和错位发展的理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重点培养掌握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旅游和房地产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贵州师大突出地理资源环境背景、贵州财大突出经济地理背景的人才培养实施错位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掌握本专业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系统思维、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重点突出胜任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届2016级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1.51%,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率100%。

四是院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把院企合作作为提高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将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十三五”期间,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0个,保证了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了学院实践教学质量。

3、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迅速

学院于2016年、2017年和2020年先后获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学三个本科专业,2018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获批校级一流专业,环境设计和建筑学专业按照校级一流特色专业进行培育。获批建设一个省级平台“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 和一个校级双创平台“贵州理工学院全域旅游产业孵化基地”

加强课程建设,建有校级重点课程1门 ,双学分课程2门,创新创业课程1门。课程建设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环设41%、城规31%,大于“国标”所规定的25%。所用教材63.6%为国家重点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鼓励教师自编讲义或教材。

注重教学改革,近三年学院教师获校级教改项目8项,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教改课程占总课程数的90%以上。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16年5月学院组建以来,始终贯彻学校“人才兴院”战略,师资队伍从无到有,先后引进9名高层次人才。建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省管专家1人,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创新人才1人;教授及正高职称5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5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4人;外聘客座教授10人,外聘教师7人。高级职称教师10人,占比37%;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4人,占比85%,

双师双能型教师4人,占比15%;具有工程背景6人,占比22%;具有行业背景8人,占比30%。

近年来,我院老师获“2018首届贵州省高校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双年展”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优秀奖3项,获“第二十五届贵州省优秀广告作品评选”专业组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学校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颜政纲、张苏、张璇等老师获得学校教学竞赛、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5、科学研究初见成效

从2016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建以来,科学研究不断积累,共申报科研项目50余项,获批立项的科研项目27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3项(包括教育部3项、省级10项)、厅级9项、校级5项,累积科研到账经费120万元。发表论文42篇,其中核心期刊29篇。

6、服务社会成绩斐然

一是依托贵州省智慧产业发展研究院承担企业横向项目、脱贫攻坚项目,共完成横向规划设计项目19项,其中包括为2000万元的关岭县智慧旅游系统建设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和数据研究服务,遵义旅投“康养旅游综合指数构建”等,主编《山地旅游康养基地建设标准》、《山地旅游景区客流引流规范》两个贵州省地方标准。

二是校企共建全域旅游产业孵化基地。2018年,学院与黄果树智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学院全域旅游产业孵化基地。学院参与老师13人,企业参与指导教师12人,学生参与20人。成果包括:黄果树景区社会实践报告10份,黄果树旅游产品设计作品,手绘地图设计作品。

三是以学院老师承担的科研和企业设计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学院19名学生参与老师的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 26名同学发表论文14篇;四是组织师生党员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完成“湄潭县复兴镇观音阁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项目”、“松桃县当造村乡村振兴及腊尔山红色岩溶景区概念性规划”、 “贵州湄潭贵麒茗茶叶有限公司茶产品包装设计”,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7、内部管理不断增强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贵州理工学院的二级教学机构,2016年5月组建,现有院领导4人,其中,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各1人,院长、副院长各1人。学院下设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学生科(团总支)三个科室,总支下设一个教师党支部,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是依托学院的省级平台,由副院长兼任研究院负责人。

学院积极推行科学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共建立内部管理制度21项;二是到大连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15所高校交流取经,提高科学管理经验和水平;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在重要决策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涉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规划建设和学术发展等重要决策,充分听取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在学院教授委员会论证同意基础上,提交党政联席会集体决策。四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存在问题

1、目前学院还处在学科专业布局阶段,建筑学专业2020年才获批招生,专业建设刚起步,与学院现有的环境设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学科建设滞后,整合资源困难,不能形成“学科集群”,学科建设孤掌难鸣。

2、学院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院目前有三个本科专业,仅有专任教师27人,城乡规划、建筑学、设计学专业的教师短缺,青年教师占比高,能力不足。

3、教学、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缺乏专职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对学院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提高影响较大。

4、在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中,平台和团队的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和教学团队。科研基础薄弱,教师的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足。

5、教学条件建设滞后。建筑学专业《设计与制图实验室》(建筑CAD实验室)、《设计专业教室》已通过校级论证立项建设,《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已上报学校,等待批准立项。建筑学、环境设计专业按照建筑、艺术设计类院校常规的每个班级必须配备一个专业教室和画室,缺口较大。

6、院企合作的深度、广度有限。目前我院与十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但在深度、广度合作不够,产学研实质性合作推进不够。合作领域需要拓宽视野,需要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和珠三角经济活跃地区校企合作。

二、面临形势与机遇挑战

(一)面临形势

1、国家层面面临的形势: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消费者住房需求升级;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仍能释放很大空间;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为建筑与城乡规划设计提供机遇;新冠肺炎给国际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环境的复杂性都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

2、国内建筑类院校面临的形势:国内“985”、“211”建筑类高校大力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推进和夯实一流平台、一流团队、一流专业的建设基础。

3、贵州省层面相关院校面临的形势: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已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将其纳入一流学科进行建设,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已有民族建筑二级学科硕士点。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等积极推进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的建设。

4、贵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资环学院、化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食药学院等积极准备工程专业认证,材料学院、资环学院、化工学院等积极申报国家一流专业。

(二)机遇挑战

国家和贵州省发展带来的机遇:一是城镇化建设带来建筑市场的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贵州49.02%,2020年贵州预计达到50%,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我国和我省的基本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之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的机遇较多。二是国家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国内建筑行业面临区域性市场新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三是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基础设施将是重点投资领域。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四是贵州省委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战略。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

在国家和贵州省重大战略发展机遇面前,学院2016年才组建,专业获批晚,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建设刚起步,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院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基础薄弱,在抢抓机遇面前处于不利位置,给学院“十四五”期间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内涵建设,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夯实现有专业建设基础,走特色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区域有影响的理工大学建规学院奠定基础。

(二)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我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思路为: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注重内涵,提高质量。

围绕一个核心:建成贵州有一定影响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力求一个突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科技奖或国家级项目

实现一个确保:具备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条件

实施五大行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行动一流特色专业建设行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行动、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行动、产教融合和科研能力提升行动。

(三)总体目标

学院“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不断夯实教学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到2025年,现有专业的办学质量基本达到或接近省内同类学院较高的办学水平,如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的目前的办学水平,具备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条件要求;学院获批省级一流专业,新增校级一流专业,争取实现联合办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或与学校其它学院共同成功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能够服务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建筑学学科专业为基础和重点,建设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一体化建设,构建院企合作的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要有突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为实现全面建成区域有影响的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具体目标

1、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获批省级一流专业1个,校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2门,实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上的突破,出版2本高质量教材;力争获批省级教学平台1个,获批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个,校级教改项目9个;毕业生就业率进入全校先进行列。

2.学科专业特色逐步显现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工学为主,工学、理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以建筑学专业为基础,各专业相互支撑、资源共享、特色较为突出的学科专业格局。“十四五”期间,培育3个特色明显的本科专业,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和建筑学专业。到2025年,新增本科专业1个,争取实现联合办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或与校内其它学院共同申报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生规模控制在600人左右。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围绕贵州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的需求,结合学院专业实际,聚焦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喀斯特山地建筑和景观设计、传统村落保护,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达9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CET4)过级率达到40%,考研率在20%以上,录取率达5%以上,计算机二级过级率大于30%,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7%以上。

4.科学研究取得突破

增加省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科研平台4个,充分发挥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作用;获批国家级项目立项5项,省部级项目立项20项;科研到账经费500万元,其中:横向项目200万,纵向项目300万。发表核心论文40篇,出版专著6本。

5.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外引内培城乡规划、建筑学、设计学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名,专任教师数达到4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16人;新增省级人才荣誉称号1人,平均每年派出2人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派出1人国内外访学进修、培训、提升学历。

6.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按照学院各专业共建共享的要求,新建7个教学实验室(建筑CAD实验室3个、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VR与BIM实验室)和12个专业教室(建筑学专业8个、环境设计专业4个),新增10个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对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科学的调整。

7. 内部管理更加规范

落实学校章程,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使评价机制更加合理,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改革专业建设评价方法,建立学院专业定期评价制度,将专业评价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和专业负责人职称晋升考核的依据。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全程化和教学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进依法治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8.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到2025年,学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按照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要求,建设智慧学院,使学院管理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实现智慧办公、智慧教学、智慧安全、智慧服务的功能,达到高效快捷的管理与服务。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为了实现学院“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达到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目的,实现能够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条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项目...

 
访问量人数: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服务邮箱 jzghxy@g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