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过往 回首感望
2013年4月18日,贵州高等教育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建立贵州理工学院,此时的我还是西南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4月18日也同样是我研究生母校西南大学的生日,这仿佛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也似乎注定着我和理工的故事是那样的多彩与多情。西南大学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这与理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理工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有着沉稳执着的性格和学养深厚的底蕴,因为根植于一片净土、一片热土、一片沃土,在这片土地上布满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印记,透过这些印记,我脑海中定格出了一幅幅画面,那是“老贵工人”排除万难炸开介白关的雄心壮志,是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建校舍的激情豪迈,是刻苦钻研打造“工程师摇篮”的求真务实......理工,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出生、成长、传承。虽不曾见过理工最初的模样,但作为创建者的“第一代理工人”为建校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却可想而知,短短几年光阴,便造就了一所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的活力校园便是最好的证明。
三载时光 伴我成长
2017年7月7日,是我与理工正式见面的日子,这不是我第一次步入理工的校园,然而却是第一次有归属感的到来。我还记得那一刻毛主席塑像传承于我的伟大精神力量,还记得林荫道旁颇有仪式感的法国梧桐沙沙作响,还记得天池芰荷为衣、紫薇环带的宁静芬芳......美好的一天开启了我和理工的相伴,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点点滴滴汇聚成诗。
第一次迎接新生,是一首期待的诗。做了七年的大学生,无比怀念的大学时光仿佛在每一位新生的脸上得以重现。一个个期待的脸庞如约而至,年轻的、稚嫩的、阳光的,大写在脸上的青春,掩饰不住内心对大学的向往。好像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在那一刻抱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在心里许下对自己的承诺。而今,想对同学们说一句:岁月浮沉万千,愿君归来,仍是少年。坚守你们的初心,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第一次站上讲台,是一首忐忑的诗。讲台似舞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讲台小白”,难免的忐忑和不安,看着同学们求知的眼神,我有些愧疚,源于我知识的有限,我又有些庆幸,源于我又有了学习的动力。三尺讲台,一方净土,教书育人须知行合一,以德润心,以文化人,这是理工育人的导向,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有的价值取向。在一次次忐忑中磨练自己、充实自己,不断成长是我永恒的课题。
第一次忘我奋斗,是一首激昂的诗。我是一名辅导员,轻松对我们来说很奢侈,“5+2”、“白加黑”、非常“6+1”,24小时在线是我们的时刻表,没有人给我们上发条,但我们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排忧解难。辛苦吗?真的很辛苦。但是谁又不辛苦呢,一所年轻的学校,必然需要更多的付出,不畏艰辛是我们应有的“理工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所以现在不奋斗,以后拿什么来回忆呢?唯有坚持奋斗,方能青春无悔。
第一次获得认可,是一首踏实的诗。没有学生工作经历的我,几乎一切是从零开始。在学校、学院的包容和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中,从对工作的认识到适应再到熟练,我认真地走着每一步。付出总有回报,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就以全校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我知道这是学校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相信,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所以我累并快乐着。和学生一同成长,和学校一同进步,我的内心是踏实的。
第一次备战评估,是一首奋进的诗。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我们理工不畏检验,只为提升。没有细数到底有多少个奋斗的日夜,因为我们随时准备着。反复的推敲和练习,不是只求一个及格,而是要尽力发挥出我们的最高水平,正如我们的校训所言“知行至善、厚积薄发”。同心迎评估,与校共成长,评估是一次凝心聚力的生动实践,在这次实践中,我们的态度值得肯定,我们的进步有目共睹,我们的奋斗也必将坚持。
第一次面对疫情,是一首严肃的诗。庚子鼠年的钟声还未敲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却先行一步,令人猝不及防,原本阖家欢乐的春节变得不太一样。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中华民族何惧艰难险阻,一批又一批最美的逆行者毅然决然照亮前方。在这特殊时期,我们的态度很“理工”,举全校之力为“抗疫前线”送去物资,我们的方式很诗意,为湖北籍理工学子寄去了一封封温暖的家书。疫情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了什么叫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全校师生在坚守、坚持并且坚定,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展现担当,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
未来可期 携手共创
理工从2013年建校,短短7年,发展到现在的一校两区、19个学院、33个本科专业、万余学生,规模不容小觑;“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等开展得如火如荼;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引下,坚持内涵式发展,办学思路和理念越发清晰。过往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的坚定而不易,时刻发扬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为未来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理工相伴的三年,见证了理工显著的发展变化,那种克服一切困难达成目标的冲劲儿和拼劲儿,时刻激励着我,我相信,也同样激励着每一个理工人。在理工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之后,我也慢慢理解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有人说:“不管你几岁,只要是你喜欢的样子,就是最好的样子”,我想,作为理工的一员,和理工一起努力奋斗、一起成长、成就,就是最好的样子。
“理工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是一所充满活力、大有可为的学校”,这是评估专家们对学校的鼓励,更是对每一个理工人的勉励。“建设西部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理工大学”,这并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每一个理工人夜以继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身为理工人,传承理工魂,理工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名师生携手创造。
“理”的第七个生日即将来临,所以是时候道一声祝福了,愿我筑梦奋斗的地方——贵州理工学院——桃李芬芳、蒸蒸日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