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登录 | ENGLISH
首页学院概况机构设置党建工作师资队伍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对外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正文

深化“新时代红色工程师”育人体系建设以实践教学赋能思政课程创新 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蓝文思副教授带队开展红色实践教学

时间:[2025-08-08]  来源:


本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 蓝文思/文 胡双杰/图)7月30日至8月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蓝文思副教授带领跨专业学生团队赴毕节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政校协同+田野调查+沉浸体验”的创新模式,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延伸至红色遗址。此次实践是推进省级“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前云调研—实地深挖掘—课后细梳理”的闭环设计,目的是解决传统思政课“理论灌输多、情感共鸣少”的痛点。同时深度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走好红色文化实践育人长征路:新时代红色工程师培育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为培养新时代红色工程师贡献更多力量。

  一、史料挖掘活化教学资源

7月30日,调研团队与毕节市委宣传部、市委史志办的领导及专家召开调研座谈会。相关领导和专家结合丰富的史料储备,详细介绍了红军在当地开展文艺宣传的具体实践——张贴标语、演唱革命歌曲、发布宣传布告等,并阐述了这些宣传工作如何成为动员群众、凝聚力量的重要抓手。调研团队认真聆听、详细记录,并就史料考证、细节补充等问题与专家积极互动,为后续史料整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座谈会结束后,蓝文思老师开展了实践教学反思,对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等内容,将1936年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颁布的相关布告、口号等史料纳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案例库。

7月31日,调研团队继续与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座谈。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同志从红色文化现存状况、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等角度,介绍了当地在发掘、保护、整理和传播红色文化方面的工作成果与经验。双方还就如何进一步整合史料资源、创新宣传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遗址教学创新课堂形态

结束座谈后,调研团队来到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蓝老师采用“现场教学”,透过斑驳的历史遗迹、珍贵的实物展品,重温红军在川滇黔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政治工作和文艺宣传的峥嵘岁月,深刻体会文艺宣传在革命斗争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这种沉浸式体验直接服务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等内容的实践教学设计。

三、校地协同拓展育人平台

8月1日,调研团队赶赴大方县,参观了八堡乡新开村的红军坟和东关乡七家田社区的将军山战斗遗址。在红军墓碑前,随着讲解员的讲述,成员们缅怀了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无名烈士,了解了他们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来到将军山战斗遗址,讲解员生动解说再现了当年战斗的激烈场景,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紧接着,调研团队来到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大方县的旧址,再次深入学习红军在当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各项工作的历史,进一步深化了对红军在川滇黔地区活动轨迹及文艺宣传工作的认识。

8月2日,调研团队驱车前往黔西县,先后参观了大关镇丘林村和化屋村。在丘林村,专业讲解人员详细介绍了当地与红军相关的历史故事及文艺宣传印记;在化屋村,团队成员追寻红色足迹,感受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展。蓝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用建筑测绘、人文地理等专业技能记录遗址现状,其成果将纳入高校思政精品项目《走好红色文化实践育人长征路:新时代红色工程师培育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的课题内容。

此次调研力图构建史料挖掘—遗址教学—校地协同的“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成果支撑课程三大建设:一是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金课”提供地域性教学案例;二是完善“红色工程师”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践研学+价值塑造”三维模型;三是充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中“红色文化资源图谱”数据库。蓝文思副教授表示:“这种带着课题走长征路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下一步将把毕节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构建覆盖全省的红色实践教学网络。”


上一条:喜报|我院教师及其教学团队在2025年贵州省第四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佳绩

下一条:以思政大模型赋能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