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INSTITUTIONAL SETTING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调研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十六)

2021年02月01日 20:45  点击:[]

不一样的寒假


——外国语学院独立纵队在行动


编者按     :2021年寒假,校团委组织384名学生共计159支队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就近就便、小型分散”的形式在家庭所在地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调研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为高质量推进全省后续扶持工作,聚理工青春之力,献青年之智,为我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贡献青春力量。


诗圣杜甫于千年前就写下这样的诗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由于渴望安居乐业发出时代的呼喊。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采取超常规举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现如今,全面完成192万人搬迁任务,2020年底,截止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是贵州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

外国语学院独立纵队按照学校要求,在前期做了充分的筹备后,于1月15日至1月20日期间到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小组为外国语学院202班朱欣悦,指导老师是外国语学院辅导员黄超禹。


 



01

从实地调研获知

(一)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是由恒大集团贵州公司所资助的贵州省内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为幸福、和美、阳光三个社区,截至2020年底安置搬迁将近30000人口,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当地政府引进多家外地企业家建立多个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并有创业就业、外出务工等政策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实现自我脱贫,实现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的三个社区都有相应的街道管理委员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接纳和处理居民们的生活日常问题,据和美社区居民委员会文化志愿者王恒及同事吴胜所说,现在基本保证每家都有收入来源,年收入平均6000元/人,文化程度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基本实现产业脱贫,教育脱贫。每个社区内都配有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中心。当我询问到当前还有在脱贫工作中遇到有什么困难时,工作人员都会心一笑十分轻松地告诉我;“没有困难,我们的脱贫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


 

(阳光小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外面)


 

(扶贫车间)



02

从交流访问获知

工作于“安业服部”的杨素芬一家于2018年10月搬来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幸福社区,全家共四口人,按照就业扶贫车间“每户一人”的岗位分配方式,幸运的杨素芬分配到了服饰生产的生产车间,据杨阿姨叙述,从原来的田坎村来到柏杨林,两者之间的生活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原先的田坎村,交通不便,位置偏隅,生活在田坎村的村民们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年靠种庄稼来维持生计,一年到头赚不到5000块学费钱,家里两个学龄孩子长期营养不良显得面黄肌瘦,作为母亲的杨阿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所以当搬迁政策出来的时候,杨阿姨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搬迁。在与丈夫熊正文商量过后,一家人搬到了柏杨林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幸福社区7栋2楼。


 


 

居住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就业问题。杨阿姨一家都是彝族,说话会有很浓的口音,语言的轻微差异和农民的质朴让杨阿姨觉得会让人瞧不起,但是经过居委会楼栋管理的上门帮助,杨阿姨得到了“安业服部”的一个岗位,政府给予400元/月的补贴,杨阿姨勤勤恳恳通过缝制衣物,每月也能有2000多的收入,在楼栋管理的帮助下,杨阿姨的丈夫也得到了外出务工的机会,现在一家人的年收入30000余元,足够负担的起两个孩子上学所需以及一家人生活所需。工作像一剂定心丸一样,让农民有了底气,在我与杨阿姨的交谈过程中,杨阿姨始终面带微笑,与我毫无芥蒂的聊着家里这些年的变化。


 



此次寒假实践活动调研是外国语学院坚决贯彻落实12月23日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和校党委、行政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外国语学院采用“就近就便、小型分散”的形式组织了3支团队分别赴黔东南州镇远县两路口易扶点、黔南州福泉市马场坪乐岗五新社区以及毕节市七星关区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参与此次实践活动。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收获了成长,接下来,外国语学院的3支团队将聚焦主题,继续扎实做好调研工作,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