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社会实践团队
探访安置点文化建设
矿业工程学院“我与祖国共成长”社会实践团队持续在花溪区清溪街道南溪苑安置点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近日,团队成员专门对安置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探访。
在调查中,矿业工程学院实践团队注意到,该安置点为凝聚民心,在满足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围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
由于安置点老年人居多,针对这一群体,安置点携手公益组织,开设了一家“贵阳诚善助老助残公益互助餐厅”,为老年人免费供餐。该餐厅还专门设有一间教室,为老年人讲解国学经典。
(公益互助餐厅)
安置点儿童数量也较多,为了让孩子们在寒假期间也有学习知识的场所,当地充分利用“图书室”,邀请公益组织为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同学教授课程,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
(公益组织为孩子教授课程以及部分年级的上课签到表)
安置点中的综合文化站周一至周日均免费向公众开放,文化站设置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和民俗文化广场等,为搬迁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
(安置点的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民俗文化广场)
由于安置点是一个多民族社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安置点结合各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了多项活动,例如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等,还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腊八节等,促进搬迁群众的互动交往和感情交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安置点举办的部分节庆活动资料图片)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在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广大扶贫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注重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以文化自信引领群众脱贫自信,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