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贵理工青年前往各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强化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建设的后备军。
01
走村入户,振兴乡村
——乡村保护振兴队
为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推进基层文化建设。2020年7月20日至2020年7月25日,由土木学院学生组成的乡村保护振兴小队在刘秋美教授和李贵平导师的带领之下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榕江县及从江县的部分村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20日,实践团队首先到达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该村寨携手中国集团旅游公司、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实地考察、运营管理,大力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小队对村寨全景进航拍,考察村寨的经济产业、生态文明、人居环境、旅游产业、文明文化程度等现状,对村寨全方位振兴进行规划,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攻坚。
随后,实践队伍也深入榕江县和从江县付中村、占里村等村寨走访调查。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走进村民的生活,跟进全国脱贫致富工程,并对当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计和调研,对少数民族传统文物保护做出规划。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乡村保护振兴小队成员发扬吃苦耐劳、坚定顽强的精神作风,走入基层,深入了解农村产业运营和国家文化建设发展情况。在实践中结合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承担当代青年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图片:土木工程学院黄帅、杨艳萍 文字:杨艳萍)
02
深入农村,开展种植业调查
——黔青英才队
7月29日,大数据学院黔青英才队成员来到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麻乍镇启戛村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早上8点,来到启戛村的村委会,向村支书们表达队员们的来意过后,通过村支书们的介绍,了解到目前启戛村有821户人家一共3176人。截止2020年,贫困人口527人,已脱贫455人,未脱贫72人,2020年计划全部脱贫。

通过村干部对启戛村产业发展的介绍,了解到魔芋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威宁的昼夜温差较大,环境潮湿,所以非常适合魔芋的生长。
启戛村村支书马关鹏带领黔青英才队成员去魔芋基地参观,并了解到芸豆与魔芋的套种。为了芸豆的产能高,要在芸豆长到三四十厘米的时候搭一个支架,让芸豆在支架上面成长,这样一来,芸豆就可以为魔芋遮阴。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气、空间和时间的综合措施,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总产量。

启戛村马关鹏书记告诉队员,魔芋利润高经济效益好,自2019年发展魔芋种植以来,种植面积有650亩,惠及全村400多户家庭,群众收益高达100多万,户均2500元。带动农民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虽然魔芋的种植利润很高,但是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只有几户人家种植,大多数都认为风险太高,并不敢尝试种植”来自大数据学院的调研员游链说到。
贵阳市农投集团和贵州鼎诚科技有限公司对当地的土地进行征收后,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种植,采用村社合作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这样一来,村里妇女和未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经过一天的种植业调研,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近几年来启戛村的种植业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国家和老百姓们都在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去了解打响这场战斗后我们的乡村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了解国家对这场脱贫战斗的重视性,看清当代社会下贵州展现的美丽风貌。
(图片:大数据学院黄静、王倩
文字:大数据学院游链、黄静)
03
深入农村基层,探访大塘脱贫成果
——石仝砼队
7月29日,按照行程安排,贵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石仝砼下乡小分队一同乘车到贵州省黔南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塘镇,准备前往平塘县大塘镇周边的村庄了解当地的脱贫情况。
下午,石仝砼下乡小分队前往平坡村和赖惹村,了解大塘镇周边的村庄脱贫情况。
总结如下:
1.据平坡村的村民反馈,当地政府在了解平坡村周围环境离水源较远之后,通过大量农作物对比,建议平坡村主要种植水稻。
2.据赖惹村的村民反馈,当地政府在了解本村的周围环境离水源较近,便于夏天农作物的浇灌之后,决定让赖惹村主要种植菊花。


其中,一部分平坡村和赖惹村的村民说到原来他们居住的房子是危房,但在国家、政府的帮助之下,短时间内给他们修了新的住房,让他们安全入住,并给提供相应的补助。
最后,从下午前往平坡村和赖惹村的脱贫了解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对扶贫工作是扎实的,并且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众的积极性。

在大塘镇平坡村和赖热村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于扶贫工作开展前已经有了良好的改善,但是在农村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因贫困所留下的痕迹。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去帮助那些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希望我们的付出能为脱贫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图片:土木工程学院钱雨帆、郑立浩
文字:土木工程学院王叶、邹燕)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贵州理工学院202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队伍踏上征程。有的是前往贫困地区了解脱贫进程,有的是深入乡村展开特色文化调查,同时也不缺乏利用闲暇时间充当志愿者的有志青年。
新时代中成长的我们,正在用自己的声音喊出建设祖国的响亮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