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贵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黔地知行·百越筑梦实践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龙爱玲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24日至28日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镇远县。实践队深入实地调研,与当地群众亲切交流,在这片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地上,开启了一段融合文化探索与实践学习的精彩旅程,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首站抵达黔东南州凯里苗侗风情园。在这里,团队成员不仅仔细调研了当地特色产品,还深入探寻了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当地老人倾心交谈,了解到刺绣工艺及其图案所蕴含的深厚寓意。一位婆婆分享了自己儿时学习刺绣的经历,她提到,刺绣在当地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更是社会身份、文化认同与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

随后,实践队采访了苗医罗传品先生。在访谈过程中,罗医生分享了他在祖母的影响下,结合个人学习实践总结出的治疗方法,他常说‘药不对症一箩筐,药若对症一碗汤’,这既是他的行医格言,也体现了他以严谨态度守护民族医药精髓的精神。


晚上,“贵州省和美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简称“贵州村T”)精彩上演,该表演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儿童为主角,辅以身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全国各地游客,旨在展示民族服饰之美。这些儿童虽面容稚嫩,却自信地走在T台上,展示着精美的民族服饰。“贵州村T”不仅是一场“村民走秀”的文化盛宴,更是将民族非遗、乡土生活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引擎。活动开始前,队员们采访了参与走秀的儿童模特们,他们纷纷表示民族服饰极具特色与美感,这种美不仅在于外在,更在于它将“各美其美”的多元民族文化转化为“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通过亲身感受这片“歌舞的海洋、服饰的天堂”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队员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发展中的蓬勃生命力。

带着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感悟,实践队前往镇远古镇开展调研,队员们沿着青石板路,通过沉浸式参观、亲身实践,感受民族风情,感悟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镇远博物馆承载着当地厚重历史。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在“红色镇远”展区了解了红军三进三出的烽火往事,学习了“中共镇远支部的诞生”历程,深刻体悟革命火种的力量;在“文化和谐”“文化包容”板块,珍贵的史料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镇远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面对“抗战和平村”的历史印记,那段岁月里的坚韧与担当被队员们深深追溯;在民族服饰展示区,队员们则专注于解码地域文化符号及其发展脉络。这里的每一幅展板、每一件文物,犹如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当下,让历史与现实在参观者的心中交汇。队员们以青春视角,沉浸式挖掘镇远历史文化价值,为传承弘扬地方文化注入青春动能,助力讲好镇远故事。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深深植根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实践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青春之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