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挖掘长征时期川滇黔地区红军文艺宣传的历史脉络,传承红色基因。7月30日至8月2日,贵州理工学院“长征时期川滇黔红军文艺宣传史料搜集整理”实践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蓝文思副教授的带领下,赴贵州省毕节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座谈调研、实地探访等形式,系统搜集整理相关历史史料,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7月30日清晨,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整装出发,前往贵州省毕节市。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中国共产党毕节市委员会,与毕节市委宣传部、市委史志办的领导及专家召开调研座谈会。会上,双方围绕长征时期川滇黔地区红军文艺宣传的背景、形式、内容及历史意义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市委宣传部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专家结合丰富的史料储备,详细介绍了红军在当地开展文艺宣传的具体实践——张贴标语、演唱革命歌曲、发布宣传布告等,并阐述了这些宣传工作如何成为动员群众、凝聚力量的重要抓手。这些介绍为实践团成员指明了研究方向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线索。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详细记录,就史料考证、细节补充等问题与专家积极互动,为后续史料整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7月31日,实践团继续与中国共产党毕节市委员会与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座谈。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同志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红军文艺宣传史料现存状况及活化利用等角度,介绍了当地在发掘、保护、整理和传播红军文艺宣传历史方面的工作成果与经验。双方还就如何进一步整合史料资源、创新宣传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为实践团拓宽了研究视野。
结束座谈后,团队来到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透过斑驳的历史遗迹、珍贵的实物展品,重温红军在川滇黔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政治工作和文艺宣传的峥嵘岁月,深刻体会到文艺宣传在革命斗争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
8月1日,实践团赶赴大方县,参观了八堡乡新开村的红军坟和东关乡七家田社区的将军山战斗遗址。在红军墓碑前,随着讲解员的讲述,成员们缅怀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无名烈士,了解了他们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来到将军山战斗遗址,讲解员生动的解说再现了当年战斗的激烈场景,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紧接着,实践团队来到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大方县的旧址,再次深入学习红军在当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各项工作的历史,进一步深化了对红军在川滇黔地区活动轨迹及文艺宣传工作的认识。
8月2日,团队驱车前往黔西县,先后参观了大关镇丘林村和化屋村。在丘林村,专业讲解人员详细介绍了当地与红军相关的历史故事及文艺宣传印记;在化屋村,成员们追寻红色足迹,感受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展。每一处遗址,都使实践团成员对长征精神和红军文艺宣传的历史价值有了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
此次毕节之行,实践团借助座谈交流获取了丰富的史料信息,通过实地探访体悟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成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认真梳理搜集到的史料,深入研究长征时期川滇黔红军文艺宣传的历史经验,让红色文艺宣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红色文化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