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振兴,7月24日至27日,贵州理工学院“岩脚薪传·青理同行”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吴雨、夏玉丽的带领下,深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脚面的传承与发展,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以“非遗资源探源”为切入点,首站来到六枝特区文化馆,馆内设有“非遗工作室”,专门负责区域内非遗项目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展示。在馆内,队员们深入了解岩脚面这一贵州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其制作技艺。岩脚面制作技艺始于600年前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期,由迁入先民传入,经长期发展于清代中期定型,2024年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馆之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非遗传承价值,也为后续调研工作筑牢根基。
次日,实践团队前往岩脚面产业核心区,在非遗传承人、大畅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植富的陪同下,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为弘扬岩脚面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企业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岩脚面博园”。园内的岩脚面条民俗博物馆通过陈列老物件、复现传统制面工序等方式,生动展现岩脚面的历史底蕴与非遗魅力,吸引大众关注非遗技艺与文化传承。随后,队员们通过参观工厂生产线、体验园区特色活动、访谈骨干员工等方式,系统了解该企业“传统工艺+现代标准”双轮驱动的品牌发展路径。从祖辈传承的手工制面技艺到如今带动村民就业的产业探索,岩脚面的鲜活传承实践证明: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一股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深入剖析岩脚面产业发展瓶颈,实践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精准收集多元数据。针对本地居民和游客分别设计问卷,聚焦“消费习惯与文化认同”“美食体验与传播意愿”展开调查。调研数据显示,80%的受访者高度认可岩脚面的地域文化价值,但普遍反馈宣传推广不足、市场覆盖范围窄、品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此外,通过与下派村支书赵长金线上访谈得知,原料供应不稳定、生产标准化进程缓慢、销售渠道依赖传统模式等因素,也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发展。
本次六枝之行是一次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文化传承绝非脱离时代的静态留存,而是青年群体依托专业所学、怀揣热忱担当的务实行动后续,实践团队将系统分析调研数据,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创新思维和专业优势,围绕品牌推广、产业升级等方向提出具体建议为“好看不过斗笠汉,好吃不过岩脚面”这句古老朴实的谚语增添新时代的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