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INSTITUTIONAL SETTING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贵州理工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二十九)

2025年08月04日 14:19  点击:[]

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2025年7月21至26日,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簸箕丹青筑梦组”中华文脉传承团,在学院辅导员邓珏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开展以“探寻布依非遗,共绘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贵州多处非遗传承地,探访簸箕画、土法造纸、枫香染等布依族传统技艺,在行走与实践中触摸民族文化脉络,通过实际行动,让古老非遗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生。

团队首站来到“罗远礼簸箕画工坊”,见到了各式各样具有布依族特色的簸箕画作品。工坊主人罗远礼师傅是当地颇具声望的簸箕画传承人,他热情地带领队员们参观作品,并生动讲述簸箕画的发展历程。罗师傅介绍,簸箕画源于布依族先民晾晒谷物的生活智慧,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用笔墨在簸箕上描绘山水、花鸟、民族图腾等图案,将实用农具变为寄托美好生活愿景的艺术载体。这项技艺不仅蕴含着布依族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更彰显了独特的民族审美。队员们仔细聆听每一个细节,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非遗文化的敬畏。

离开簸箕画工坊,队员们的脚步并未停歇,随即奔赴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法造纸”传承地。踏入古老的造纸作坊,感受竹子历经浸泡、捶打、晾晒等多道工序最终蜕变的奇妙历程。队员们被这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认真倾听传承人的讲解,并且兴致勃勃地挽起袖子,专注地搅拌纸浆,小心翼翼铺浆成型,亲身感受土法造纸每一步所蕴含的温度与力量,让古老的技艺在实践中“活”了起来。


随后,队员与小朋友们一起在纸浆上嵌入鲜嫩的花草,制作极具当地特色的花草纸。在小手与大手协作之间,一张张独一无二的作品应运而生,将自然意趣与非遗技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土法造纸的古朴厚重相互交织,让文化传承摆脱了刻板的形式,以充满童真与温度的模样,在彼此心间扎根、生长,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崭新篇章。

除了簸箕画和土法造纸,团队还前往了韦丽工匠坊探寻布依族非遗技艺——枫香染。工坊内,一件件以枫香染工艺制作的衣裙、围巾、挂画及各种文创产品错落陈列,蓝白相间的纹样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灵动气息。在韦丽老师的示范教学下,队员们拿起毛笔,蘸取融化的枫香油,在白布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出布依族特有的铜鼓纹、蝴蝶纹,在实践中深切感受枫香染“以枫香油防染、以水显花”的独特魅力。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师生们用脚步丈量乡野大地,用心灵贴近民族文脉,在探寻与实践中深化了对布依族非遗文化的理解。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整理实践成果,通过线上展览、视频制作等多种形式传播民族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脉在乡土间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