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7月18日至24日贵州理工学院“发展的小石榴”团队在遵义市湄潭县新南镇石印村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
7月18日,团队抵达石印村,认真聆听了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关于石印村村情以及基层组织架构的介绍。紧接着,带队老师刘鹏从安全保障、任务规划、文化尊重、宣传实效等多个方面对团队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旨在为团队的实践活动筑牢安全底线、明确行动方向,引导团队深入扎根乡村,在为乡村服务的过程中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团队与乡村的良性互动,让青春的活力与乡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7月19日至20日,团队开展了实地走访活动,依次探访了蛋鸡养殖、林下灵芝、茶叶、吊瓜、烤烟等多个产业基地。在走访过程中,团队观察到不同产业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蛋鸡养殖+自动化装置”实现高效收益,彰显科技赋能;“林下+灵芝”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展森林资源用途;“茶叶+设备”呈现制茶全流程,采茶助农增收、传承茶文化;“吊瓜+技术”凸显勤能致富;“烤烟+烤房”实现“绿叶”变“黄金”。此次走访让团队深刻感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切实领略到各领域价值与专业精神。
7月21日至24日,团队开展乡村实践:向村民宣讲“两清两改两治理”、禁毒等内容,传递安全与文明理念;走访种植大户,了解吊瓜种植致富门道,同步深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脱贫户家庭,聚焦巩固脱贫成果,详细了解家庭情况、解读相关政策。此次乡村实践,对于团队而言,是把握乡村振兴脉络、感知基层温度的契机;对于乡村来说,则是凝聚共识、以政策赋能发展的实践,有助于让理念落地、助民生向好,推动乡村稳步前行。
随后,团队前往烈士陵园进行打扫,在英雄纪念碑前默哀,这一庄重仪式,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紧接着,团队登山体验采灵芝,在山野间体悟劳作的纯粹欢愉,收获自然馈赠。最后,团队探访浙大西迁遗址、湄潭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凝视“天下第一壶”,在茶山漫步,在历史与人文交织中,触摸地域文化脉络,让红色基因与人文底蕴滋养心灵,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
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参与实践等活动方式,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蓬勃活力与重要意义。产业上,蛋鸡自动化、林下灵芝、茶叶与烤烟等产业,依托科技赋能蓬勃发展;政策落实中,宣讲走访传递关怀、凝聚共识;文化传承里,红色教育让乡村精神生动呈现;治理实践中,乡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践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扎根土地、多方协同,以实干绘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