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推动垃圾分类理念落地生根,2025年7月17日至24日,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青禾绿脉小分队”深入清镇市右二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垃圾分类现状,借助科普宣传播撒环保理念,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注入新动能。
7月17日,实践团队抵达右二村,与村委会负责人展开交流。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当前村里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现有基础设施、村民参与度及面临的困难。队员们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将乡村的实际需求作为此次实践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理清后续活动思路,明确了“助力乡村生态治理”的实践方向。
交流结束后,科普行动随即展开。实践团队走进村里的“儿童之家”,将提前准备好的环保知识绘本分发到孩子们手中。队员们用生动故事讲解垃圾泛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趣味认知,以童心为桥,将环保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也为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注入了新动力。
随后,实践团队深入右二村的街头巷尾开展实地调研,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村民们接过问卷认真填写,部分村民向队员们询问垃圾分类标准,队员们耐心为他们解答。通过走访调研,实践队收集到如“垃圾分类桶点位设置较远”“部分村民分不清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等问题反馈,切实掌握了乡村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与村民的真实需求。
为获取更精准的信息,进一步掌握乡村垃圾分类治理的实际情况,队员们将调研的关注点聚焦于农家院落,围绕村民日常扔垃圾、处理废品的习惯与村民展开交谈。队员们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摸清乡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治理的态度。同时,将精心制作的环保宣传海报分发至村民手中,提高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积极性。
在专项调研中,队员们兵分两路,一路驻守“儿童之家”,通过趣味科普演示引导儿童掌握垃圾分类标准;另一路深入乡村角落,实地核查垃圾分类设施运行情况,致力于攻克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此次实践进入尾声。实践团队在村委会前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段充满意义的青春足迹。在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与科普行动,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环保事业的深度参与,更为乡村生态治理体系优化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样本。未来,队员们将继续投身生态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