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17日至7月24日,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态逐梦队”走进清镇市右二村,开展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促进了高校青年与乡土社会的深度对话,旨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方案。
乡村振兴,始于少年。实践队积极响应2025年《大学生在行动》的“美丽中国‘碳’索青春”号召,在清镇市右二村的儿童之家向小朋友们进行海洋蓝碳的知识宣讲。面对“什么是蓝碳”的疑问,队员们避开专业术语,用“海洋里的绿色银行”这样的比喻拆解概念;依托绘本叙事,又向小朋友们叙述了红树林的固碳效能、海草床的生态屏障与盐沼湿地的净化功能。随后,队员们组织小朋友们进行环保知识竞答,从“如何给垃圾分类”到“为什么要保护海洋”,一个个问题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说出“要让小树和我们一起长大”的稚嫩承诺,这正是生态教育融入乡村未来的生动体现。
乡村振兴,成于乡亲。为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植根乡土,团队以村民为核心受众,构建“调研—宣讲—互动”三位一体的立体传播体系。队员们带着《生态环境科学素质问卷》逐户走访,围绕“家里的废水处理方式”“乡村绿化改进建议”等问题,在闲话家常中掌握村民对环境治理的实际需求。针对问卷反映的认知盲区,团队在村头广场开设“环保微课堂”,课堂上,他们运用本地案例,生动阐释了“秸秆禁烧的必要性”与“门前河道保护的举措”,将纸面宣传转化为田埂旁的生动叙事。活动结束后,有村民在问卷建议栏写下“想多看看环保视频”“希望教娃娃们认野菜”,这些朴素的期待,为团队后续的工作明确方向。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团队清晰认识到,当前生态建设任务已迫在眉睫,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推动村民实现从“被动环保”到“主动环保”的转变。为此,团队策划并开展了面向儿童的启蒙教育以及面向村民的互动宣讲活动。团队通过儿童启蒙教育和村民互动宣讲,既传播了绿色理念,也为高校服务乡村探出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