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近年来,贵州锚定"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发展。2025年7月21日至27日,贵州理工学院"黔屯新声筑梦实践队"在指导老师丁玥、慕雨容带领下,以"解码屯堡地戏,传承非遗根脉"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赴安顺屯堡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
实践团穿梭于屯堡旧镇石板巷道,以青春视角记录600余年军屯文化孕育的安顺地戏传承故事,用实地探访为古老非遗注入青年活力,助力其焕发时代生机。
7月21日,实践团一行首站来到了安顺市旧州古镇进行实地探访。旧州古镇是大屯堡文化圈的核心区,600多年前明朝军队屯军于此,当时驻守军队为保持军事技能不衰,结合地方文化创造了地戏,古镇保留了大量与地戏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随后,实践队前往古镇内传承人鲍波老师的住所,在古朴的小院中,队员们和鲍老师开启了一场地戏与傩戏文化的解码之旅。鲍老师用布满老茧却依旧灵巧的手摩挲着面具,耐心梳理二者的差异:地戏依托屯堡军屯历史,以征战故事为主线,借历史情节强化戍边记忆与军事素养,既凝聚社群力量,又兼具忠义教化、驱邪祈福功能,成为屯堡军民的精神纽带;傩戏则根植于原始巫傩祭祀传统,侧重驱鬼逐疫、祈福祭祀题材,与民俗仪式相结合。他特别强调,地戏承载着屯堡人 “忠”“义”“勇” 的精神内核,这与傩戏有着本质区别,言语间满是对这份文化的珍视与捍卫。鲍老师还讲述了“调北征南”的历史背景,让队员们更加明白地戏是屯堡人铭记历史、凝聚乡愁的精神符号。此外,实践团走访古镇地戏面具商铺,店主们谈及传统面具与文创挂件,表达了对老手艺变与不变的看法,从成本到销售,诉说着地戏文化传承中的坚守与探索。
7月22日,实践团深入安顺市旧州古镇,聚焦地戏面具的“灵魂”所在。在一家面具制作店内,队员们见识到不同角色面具的独特设计:关羽面具以红脸彰显忠义,张飞面具以黑脸凸显刚猛,细节之处暗藏着千年戏曲文化的角色特征。店主一边手把手教队员们上色,一边讲解面具的颜色象征及雕刻手法的要点,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地戏面具“一凿一刻皆传承”的匠心。实践团在采访游客时发现,多数人因“神秘面具、独特表演”被地戏吸引,但也有人困惑于“地戏表演难懂”,这些反馈为后续的文化推广传递了精准的需求信号。
7月23日,实践团走访天龙屯堡,在石头建筑群落中感受地戏的生命力。参观屯堡古寨时,实践团对当地居民与游客展开实地访谈,老一辈居民对“地戏是祖宗留下的根”认同感强烈,年轻人则被其“表演的热血感、文化的独特性”所吸引。实践团随后前往广场观看地戏表演:经验丰富的年长表演者一招一式尽显功底,一旁的壮年传承人向队员们讲解“打戏要兼顾故事性与观赏性”。表演结束后,实践团对青年传承人进行了访谈,16 岁的青年传承人铿锵有力地说:“我想让这份传承延续下去,让更多同龄人看见。”三代传承人的接力,让队员们看到了地戏传承的希望。表演间隙,脱去戏服的表演者主动提议:“要不要一起来试试?”热情邀请队员们共同学习地戏片段,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挥舞“兵器”学习打戏,原以为简单的动作却频频出错。传承人笑着说:“这得靠积累,急不来。”在反复地练习中,大家体悟到地戏“武打见精神,故事传文化” 的深层含义。
7月24日,实践团抵达最后一站——安顺市博物馆。实践团跟随讲解员系统梳理了地戏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地戏面具的历史演变,到表演形式与屯堡社会的深度融合,队员们逐渐理解,地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研究古代军事、民俗与艺术的“活化石”。博物馆内,地戏相关文物与现代展陈方式的创新结合,让队员们不禁思考:“如何用更贴近年轻群体的方式,让地戏走出屯堡、走向大众?” 这一问题,也成为实践团后续计划探索的方向。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学习,队员们从“听传承故事”到“做面具、学打戏” 中深刻感悟到地戏传承的温度与挑战。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活基因”,传承不仅靠老一辈坚守,更需要年轻人用创意嫁接、用行动传播。“黔屯新声筑梦”实践团愿做非遗传承的青春桥梁,让地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芒,让屯堡故事被更多人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