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INSTITUTIONAL SETTING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贵州理工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十九)

2025年07月31日 16:06  点击:[]

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19日至26日,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苗疆走廊防御聚落更新设计团队”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开展以“古驿新生,匠心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先后深入云山屯、鲍家屯、旧州古镇、安顺古城等传统聚落,通过实地调研、文化挖掘与小规模建筑修复示范,探索传统屯堡建筑保护与活化的可行路径,并以实际行动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队首站抵达云山屯,并以无人机测绘开启本次实践任务。7月19日至20日,队员们操控无人机对云山屯全域进行航拍,俯瞰之下,依山就势的石屋鳞次栉比,屯门、碉楼、巷道构成的防御体系一目了然。借助三维建模技术,团队精确测得建筑间距、墙体厚度等关键指标,相关测绘成果将为屯堡聚落布局研究与后续修复工程提供科学支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子茹博士指出:“屯堡建筑是活态的历史教科书,同学们要善用数字化技术建档,更要领悟其中蕴含的营建智慧。保护并非冻结历史,而是推动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

7月21日,屯堡工作营举行开营仪式。古老屯墙下彩旗飘扬,当地工匠、文化学者及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屯堡保护与传承之策。开营仪式结束后,队员们与“掌墨师”刘师傅合影,随后在工作营志愿者的带领下进入待修复院落,开始采集保护方案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7月22日至23日,实践队来到鲍家屯进行实地探访。团队采取入户走访方式,与村民促膝长谈。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在村口古井旁,向队员们娓娓道来屯堡先民的治水智慧。调研期间,队员们不仅见识了屯堡妇女独特的凤阳汉装,还现场观摩了傩戏等传统表演,通过这些鲜活的文化载体,真切感受到了屯堡人生活的时代变迁。

7月24日至25日,团队聚焦旧州古镇和安顺古城的“石木混搭”民居结构与市井遗存,通过绘画、摄影记录建筑印记,体验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队员们表示,这次实地调研不仅为传统建筑保护积累了详实的一手资料,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守护建筑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以科技手段为传统聚落建立数字档案,同时通过与当地工匠、村民的深入交流了解屯堡文化。团队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对苗疆走廊防御聚落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切实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让传统聚落焕发时代光彩。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