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INSTITUTIONAL SETTING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贵州理工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十二)

2025年07月29日 16:47  点击:[]

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贵州理工学院“同心绣黔程”民族团结实践队于7月17日至20日在校团委副书记丁玥老师带领下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索民族团结与非遗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路径,旨在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走访调研中,团队成员与彦婷刺绣艺术文创工作室创始人、侗族服饰省级传承人陆永江老师展开深度交流。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大力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建设。陆永江老师强调:“通过保护为基、品牌为翼的策略,非遗文化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这一政策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让非遗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桥梁。

步入工作室,琳琅满目的侗绣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细腻的针法、绚丽的色彩、寓意深远的纹样,无不彰显侗绣的精湛技艺与厚重历史。在陆永江老师的专业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侗绣制作。“绣的时候手要稳,心要静,才能让针脚均匀、线条流畅。”陆老师耐心纠正着队员们的动作,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平绣的工整细腻和盘绣的立体精巧。一位队员感慨道:“看似简单的一针一线,背后是数不清的功夫,这让我更加敬佩传承人的坚守。各民族文化就像这些绣线,交织在一起才更绚丽。”


随后,团队转向蜡染工艺的探索。陆永江老师介绍,蜡染与侗绣同为侗族智慧的结晶,二者在服饰和生活用品中搭配使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各民族互鉴共生的生动见证。队员们亲手在白布上绘制图案,用蜡刀蘸取蜂蜡描绘,再经靛蓝浸染和沸水脱蜡,最终创作出蓝白相间的精美作品。一位队员在完成作品后激动地说:“亲手制作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侗族文化的魅力,也明白了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民族团结为纽带,实践队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精湛的侗绣技艺,还亲身体验了蜡染这一古老工艺。通过沉浸式的研学方式,大家全方位领略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丰富内涵,为后续进一步推动侗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所学所感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非遗传承,让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在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绽放新时代光彩。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