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INSTITUTIONAL SETTING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贵州理工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十)

2025年07月28日 17:18  点击:[]

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2025年7月21日至24日,贵州理工学院“黔心筑梦”实践队走进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工作部思政科教师彭翌飞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乡村,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7月22日,实践队抵达龙山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入户走访,围绕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和防溺水安全开展宣传。队员们运用方言和案例讲解了“两清两改两治理”的政策理念、防溺水安全知识,既凝聚了村民共建洁净家园的共识,也在水库周边筑起了一道防溺水安全防线。

走访期间,实践队开展了留守儿童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关怀与温暖。


7月23日,实践队来到岩鹰山村,实地考察岩鹰山水库。这座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利工程,是当地干部群众用汗水铸就的丰碑。在时任修文县委书记张锡林带领下,群众们以马车拉、人肩扛、手凿锤等近乎的原始方式完成了这一重要的水利工程,其建设历程生动体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村委会议室,当年水库建设者之一、小箐镇原党委副书记国远明为实践团队讲述了水库修建历史,重点介绍了张锡林书记等老一辈共产党员扎根群众、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挺膺担当。

7月24日,实践队走进崇恩村“龙门臻鳞”锦鲤养殖基地,探访返乡创业者徐朝念的“锦鲤人生”。徐朝念放弃都市繁华,毅然返乡创业,从水质调控到市场开拓,每一步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

目前,“龙门臻鳞”基地的锦鲤产品销往多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了更多创业新思路,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新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从龙山村的政策宣讲,到岩鹰山村的红色教育,再到崇恩村的创业调研,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乡土,用知识服务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锤炼本领、奉献青春。

未来,“黔心筑梦”实践队将继续发挥高校省易班发展中心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引领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发展战略,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