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2025年7月21日至24日,贵州理工学院“黔茶青行”实践队在孙赫男、汤志伟、孙雯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遵义市湄潭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团队抵达象山茶博公园。步入茶海深处,连片的茶树随山势起伏,队员们化身茶农,体验采茶的基本技艺。指尖捻起嫩芽的瞬间,大家真切感受到“一芽一叶”背后的辛劳与坚守,也对湄潭“中国茶海”的生态优势有了直观认识。随后,实践队走进茶工业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茶脉溯源”之旅。馆内,锈迹斑斑的老式揉捻机、泛黄的茶叶生产报表,无声诉说着湄潭茶工业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型历程。队员们通过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梳理出当地茶产业从粗放种植到标准化加工的发展脉络。
了解历史后,实践队走访中国茶城部分商铺,与店主们围坐交谈。从线上直播带货的流量密码,到线下实体店的客源维护;从传统包装的文化寓意,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偏好,队员们详细记录着茶产业市场化的实践经验。当被问及当地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时,经营茶店二十余年的张老板坦言:“湄潭茶的魂,是‘守正’——守古法种茶的本分;是‘创新’——应时代变化的灵活。”
接着,团队还奔赴永兴镇拜访手工茶制作人郭金全师傅。在古朴的制茶作坊里,郭师傅演示着杀青、揉捻、烘焙的全过程,手掌与茶叶的反复接触中,茶香愈发醇厚。“机器制茶快,但少了点‘人气’。”郭师傅指着竹匾中成形的茶叶说,“手工茶的每一步都靠经验拿捏火候,掌心的温度,是机器永远炒不出来的回甘。”队员们注视着郭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那一刻,传统技艺的温度与匠心变得可触可感。
最后,实践队参观“天下第一壶”和浙大西迁陈列馆。这座巨型茶壶雕塑矗立山间,壶身镌刻的茶文化诗句与周围茶田相映成趣,队员们驻足凝视,在讲解员的介绍中了解其作为湄潭茶产业符号的象征意义——既是当地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见证,也是茶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在浙大西迁陈列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西迁文物引人驻足。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师生们与当地茶农共同改良茶树品种、改进制茶工艺,为湄潭茶注入了科学基因。
此次湄潭之行,队员们以脚步丈量茶乡大地,以慧眼探寻文化密码,在茶香氤氲中触摸历史温度,在实践调研中凝聚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事业的责任担当。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湄潭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实践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共鸣,用青春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