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科创青苗下乡行队”,秉持务实笃行的精神,于7月18日至24日赴贵安新区湖潮乡元方村,开展为期7天的青春科普宣讲。团队成员以蓬勃的活力,将科学知识与暖心服务带到乡村,致力于打通科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准备了印有“满是希望”字样的手工扇子赠送给当地儿童。在扇子组装展示环节,队员们向孩子们演示组装过程,新颖的活动形式立即吸引了在场儿童的浓厚兴趣。这一富有创意的开场互动,不仅成功调动了孩子们参与后续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也为整场活动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科普手绘创作环节,队员们以“你心中的科学世界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们思考,现场讨论热烈。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使用油画棒进行自由创作,通过绘画表达对科学的理解和想象;在作品分享阶段,每位小朋友都对自己的创作构思进行了讲解,展现了青少年独特的科学视角和创新思维。此次活动巧妙融合艺术创作与科学教育,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兴趣与表达能力,为科学素养的构筑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生活科学安全科普课程中,实践团队采用“安全小剧场”的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溺水防范和电器安全知识;不仅如此,团队成员还讲述真实案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阐释了电路原理及浮力现象等科学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科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实现了科学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融合。
针对青少年高频使用网络的特点,网络安全科普活动以“你常用网络做什么”为切入点,实践团队结合真实案例剖析诈骗套路,并创作出“密码复杂记心上,链接不乱点开来,陌生好友慎添加”的口诀,便于孩子们记忆与实践,让网络安全知识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
围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团队首先讲述了《金色的鱼钩》《半条棉被》等经典革命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除此之外,活动还特别设置了“革命中的科学”专题,讲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军运用的科技智慧。在实践环节,孩子们亲手创作红色主题书签,以此加深对革命精神与创新理念的领悟。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科学启蒙相结合,既传承了红色文化,又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知识回顾环节,队员们围绕前几日科普的科学、安全等知识点提问,小朋友们积极抢答,互动中知识得以深化,续写着青春科普与乡村童真的和谐共鸣。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通过创新多样的科普形式,为乡村青少年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科学的种子,同时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与历练,实现了青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