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校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年暑期精心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理工青年走出校园、扎根乡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农增收,走进社区街巷传递温暖,蹲点企业车间调研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淬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熔炉里增长才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全景展现此次实践的丰硕成果,校团委特别策划推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真诚的感悟,用镜头定格实践中的暖心场景,以文字记录青年们的成长蜕变,立体呈现理工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扛时代使命的青春风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号召,7月17日至20日,贵州理工学院“同心绣黔程”民族团结实践队在校团委副书记丁玥老师带领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肇兴侗寨和黎平古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刚抵达肇兴侗寨,便在风雨桥畔与外国游客相遇。队员们主动上前交流,用流利的英语讲述鼓楼营造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色、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脉络。通过精准的文化解读,队员们在跨文化沟通中传播民族文化,生动践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夜幕渐深,当地特色的篝火晚会拉开序幕。这场晚会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次心灵的交融。队员们在体验侗族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拉近了与侗族同胞的距离,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融洽氛围,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接着,团队前往肇兴侗寨文化展馆参观学习。展馆内,侗族服饰、银饰、农耕工具、建筑模型等珍贵展品有序陈列,生动地展现了侗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俗和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队员们结合展品参观,向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开展了民族宣讲活动,宣讲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宣传各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法律法规,讲述侗族与其他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团结故事,引导当地侗族群众和外来游客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活动期间,团队与西南民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实践队员们围绕民族团结与侗族文化传承,展开了深入交流。西南民族大学的队员们分享了在侗寨研学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该校在促进校园民族团结方面的宝贵经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队员们则与团队一同探讨了侗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尤其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问题。各方思想的碰撞,让团队成员认识到,促进民族团结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持续关注各民族文化保护,以实际行动为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肇兴侗寨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实践队员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传播这一理念,努力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学习,团队的队员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队员们表示,将以青年视角讲好民族故事、凝聚民族力量,让更多人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