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适应】自我调节丨2个方法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0日 17:10  作者:  文章点击量:

作者简介:梦蓝。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好书推荐——《关灯就睡觉》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所述,大约三分之一成年人有过失眠症状,其中6%-10%的人达到了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如果你也长期被“睡不着、睡不好”所苦,深感疲惫不堪,《关灯就睡觉》这本书或许能带来转机。它没有堆砌艰深理论,而是提供了一套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六周系统训练计划,教你如何调整观念和习惯,从根本上找回自然的、恢复精力的睡眠。




01

破误区:了解睡眠和失眠是基础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国人曾经历过睡眠困扰。更有元分析研究指出,我国约有15%的普通人群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失眠问题。


在这里,失眠是指尽管拥有适宜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然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睡眠完整性受破坏或睡眠质量下降,并导致日间社会功能损害的情况,远不止是“睡不着”那么简单。


根据表现不同,失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入睡困难:晚上10点就躺下了,却在床上辗转反侧,像“烙煎饼”一样直到凌晨3点才勉强合眼,7点就被闹钟叫醒。


半夜醒后难以重新入睡(难以维持):凌晨12点半上床很快睡着,但凌晨2点醒来后就再难入睡,折腾到4点才迷糊一小会儿,5点又彻底清醒。


睡眠质量差:入睡快、整夜不醒,但总感觉自己睡得很“浅”——明明睡着了,却仿佛还能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动静,就像大脑一直没有完全“下班”。早上起来依然昏沉乏力,仿佛没睡过。


现实中,人们可能会患上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失眠,也可能随时间的推移由其中一种类型转换为另一种类型。


按照病程,失眠可以分为急性失眠慢性失眠


急性失眠(情境性失眠)通常持续数天到几周,常由明显的压力事件(如考试、失业、人际关系冲突)或环境变化(如倒时差、噪音)引发。


慢性失眠则指失眠症状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此时,最初的诱因可能已消失,但不良的睡眠习惯(如长时间赖床、作息紊乱)和对失眠本身的过度焦虑与恐惧已形成一个自我维持的恶性循环,成为失眠持续的核心原因。


或许有人说,慢性失眠没关系,我吃安眠药就行了。


然而,《关灯就睡觉》开篇就明确指出一个关键事实:安眠药主要用于短期缓解急性失眠,对于慢性失眠,其效果有限,而且伴随一系列问题。


药物往往治标不治本,因为它无法打破上述维持慢性失眠的恶性循环。一旦停药,失眠极易卷土重来。


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需要先对睡眠和失眠建立更科学、更宽容的认识。


比如,“必须睡够8小时”是个常见误区。实际上,睡眠需求个体差异很大,有人睡7小时精力充沛,有人睡9小时还是不够。真正的关键指标是白天的精力和功能状态是否良好,而非刻板的数字。


同时,睡眠是自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像呼吸一样。越想控制它、越努力去“逼”自己睡,反而会激活身体的过度觉醒,让你更加清醒和焦虑


我们也应当理解和接纳偶尔的睡眠不佳。生活中压力、情绪波动、身体不适都可能影响一两晚睡眠,这是人体的正常反应。


身体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代偿能力,对偶尔失眠的灾难化联想(“完了,我今晚肯定又睡不着了”、“明天全毁了”)才是将短期问题推向慢性的关键推手。


这个时候或许有读者会提问:那我们除了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外,能够为告别失眠做些什么呢?





02

找方法:认知重构+行为训练,六周重塑睡眠节律


《关灯就睡觉》一书中,提供了一个结构化、操作性强的六周计划,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双管齐下,逐步瓦解失眠的根基,重获健康睡眠。


图源:《关灯就睡觉》


在训练开始之前,你可以连续七天填写书中的“60秒睡眠日志”,确定当前的睡眠模式,建立基线。


在确定了自己当前的睡眠模式后,可以进一步评估自己的睡眠时间计划、生活方式和失眠环境、压力源、对睡眠的看法等,充分了解导致自己失眠的行为和思想。


而在后续六周中,你将学习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这些思想和行为。改变的第一步是认知重构。在书中内容的帮助下,你将认清自己的消极失眠思想,重新树立正确、积极的睡眠思想。


在睡眠日志中,记下睡前、半夜醒来或早上起床时的消极睡眠想法,在下方的空白处写下睡眠积极思想(你也可以参考书中吸引你的例子,如“睡眠需求量因人而异”等),并在难以入睡时拿出来读一读。


每周过完后,你可以填写进步总结,直观地看到自己地睡眠改善之处,建立信心。


接下来,你可以根据书中内容,通过固定起床时间等养成睡眠好习惯,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利用三种关键的压力管理方法为良好睡眠保驾护航。


03

结语:耐心耕耘,静待安眠


《关灯就睡觉》并非提供一夜安眠的速效药,而是一份需要投入六周甚至更长时间去认真实践的“睡眠训练手册”。


它“授之以渔”,要求你像一个专注的学员,坚持记录睡眠日记、严格执行行为规则、持续调整认知模式、勤加练习放松技巧。


这个过程可能伴随挑战,尤其是在练习初期。


但相信当你真正理解了睡眠的自然属性,放下了不切实际的期望,掌握了科学的认知和行为方法,并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关灯之后,迎接你的可能不再是焦虑的战场,而是身心共同期待的、水到渠成的安眠之夜。




下一条:【生活适应】自我调节丨新学期,应该从哪开始呢?心理咨询师为你支招!

贵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贵州理工学院学工楼一楼

电话:0851-8817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