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学院是贵州理工学院首批设立的教学与科研二级单位之一。学院以“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思路开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现已基本形成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主体,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等二级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院结合贵州省资源优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的新型工业化,聚焦贵州省“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两大产业基地建设,紧跟“富矿精开”战略,紧盯当前资源化工、新能源材料化工及相关过程装备等产业,主要开展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及固废综合高效利用、新能源储存与转换材料开发与应用、过程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等方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院现有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分别以煤磷特色资源化工、新能源材料化工和相关装备自动化与控制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并为学校首个获得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的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校级一流专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双创(创)、竞赛(赛)、科研(研)”第二课堂高效协同第一课堂的培养机制开展教学及人才培养,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44人,正高级9人,副高级15人,中级16人。学院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17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省“拔尖人才”1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名,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金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团队3个。
学院教学以构建基于学习产出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OBE)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学院现有“化学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省级一流平台1个,“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4门省级金课,另有校级一流/重点/混合教改课程13门;教师共承担校级及以上的教改项目共计42项(其中省级项目11项),发表教改论文54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6部,发表专著4部;获各级教学奖励27项,其中获省部级教学奖励3项;获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省级1项)。
学院现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能源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氟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磷氟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贵州省高等学校化学外加剂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5个贵州省教育厅科研平台,以及“贵州理工学院新能源变换材料及工程中心”和“贵州理工学院化工仿真中心”2个校级教学、科研平台,仪器设备总值超2000万元,涵盖材料制备、组成、结构、介观与微观、材料性能评价等方面的大型仪器。
自建校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方向凝练、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科研基础进一步夯实,科研综合实力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学院教师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61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52项,市厅级项目44项,横向项目39项,累计合同经费3206余万元。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65余篇(二区以上5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39篇;SCI论文总数排全校前列。申请各类专利共139项,其中发明专利66项(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36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
学院与贵州磷化集团、贵州化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中广核贵州新能源公司、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嘉盈科技有限公司、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贵阳七冶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佛山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五邑大学化工学院、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化工类二级学院建立了院际合作关系。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立项401项,其中国家级56项,省级102项;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累计获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52项、省级获奖39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核心论文15篇)、申请专利33项;参加文体活动80余项,累计获奖726次;学院目前已有八届毕业生,2017至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3%以上,位居全校前列,共有130余名同学考上研究生。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化学工业及相关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化工、新能源、材料、环保、制药、冶金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研发、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掌握新能源所需要的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新能源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及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训练,具备储能电池、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及相关工艺、产品与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检测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储能电池、风能、太阳能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检测、分析、运行和管理的“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转化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力、化工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所等从事产品设计、工艺开发、产品生产、质量检测、生产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本专业领域所需要的机械工程、过程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化工、石油、冶金、轻工、能源、制药、环保、机械等领域的过程装备的研究与实践训练,具备该领域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工程技术,能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生产控制、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过程工程原理、过程设备设计(专创融合课程)、过程流体机械(四化课程)、过程装备与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化工、石油、冶金、轻工、能源、制药、环保、机械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设备安装、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工作。
学制学位: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