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全国首个科普月如火如荼开展。作为首批“高校星火馆”建设单位,贵州理工学院紧扣“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主题,依托地质领域的学科特色与资源优势,联合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GEO社团,精心策划系列地质科普活动,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科学盛宴。
本次系列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模式,推动课堂理论与野外实践深度融合,让抽象的地质知识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活力。
户外实践先行:300 余名学子沉浸式探知地质魅力
9月23日,户外科普活动率先启动,吸引全校300余名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现场设置“红色地标”“行星地质”“中国矿产”三大展区,通过图文展板、实物模型、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们全方位了解地质科学的多元魅力。在“红色地标”展区,教师和志愿者结合贵州境内红色地质遗迹,讲解背后的故事,将地质知识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地质视角感悟革命历史;在“行星地质”展区,借助VR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索月球、火星的地质构造,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好奇心;在“中国矿产”展区,陈列数十种常见矿产标本,志愿者结合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讲解其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典型矿物鉴定和地貌认识环节成为活动的“人气焦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手持放大镜观察石英、方解石、长石等标本,学习矿物鉴定基本方法让抽象知识变得具象可感。随后,师生沿活动场地周边的地质剖面实地考察,教师结合现场地貌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发育过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地质”。


室内讲座接续:解码 “石头” 奥秘,链接本土资源
9月27日,科普活动转至室内,在高校星火馆矿物实验室举办以“到底是规规矩矩的石头,还是奇奇怪怪的石头?”主题讲座。主讲老师以常见的“规矩”晶体为切入点,如标准的石英六方柱、立方体黄铁矿,深入浅出地解析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有序排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晶体“生长”逻辑与外在形态的关联。随后,讲座聚焦“奇奇怪怪”的石头,解答矿物为何会呈现树枝状、放射状、结核状等特殊形态?原来是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及空间限制等环境条件,是影响矿物形态的关键因素,而每一块 “特殊” 石头,都是地球动力学过程的 “见证者”,记录着独特的地质历史。


讲座还特别结合贵州本土资源,以黔西南金矿、务川汞矿、开阳磷矿为案例,通过实物标本展示,详细介绍这些矿产的经济价值、成因,以及其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此举将专业知识与省情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 “创新赢得未来” 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深层联系。

贵州理工学院本次全国科普月地质主题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生动实践。作为“高校星火馆”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搭建开放、互动、跨学科的科学传播平台,不仅让地质科学走出了“象牙塔”,更在青年学生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星火”,激励更多理工学子乃至社会公众关注地球科学,珍爱自然资源,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