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工新闻 > 正文

网站首页

沉浸式教学赋能交通人才培养 学校“山区桥梁教育教学基地”启用

来源:交通工程学院 日期:2025-10-17 作者:交通工程学院 浏览量:

近日,学校交通工程学院“山区桥梁教育教学基地”完成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的启用,不仅是学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建设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也为交通建设领域人才培养搭建起全新的沉浸式学习平台。

自基地筹备启动以来,学院领导班子将其列为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牵头制定详细建设规划。通过统筹协调校内教学资源与行业优质力量,明确专人负责项目推进,严格把控基地建设质量与进度,最终确保基地建设高效落地。据介绍,该基地以“服务交通建设人才培养、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定位,创新采用“实体模型+影像资料+虚拟仿真”三位一体的呈现模式,将原本宏大复杂的交通工程转化为微观化、可视化、可互动的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帮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理解的转化。

为提升基地教学的针对性与地域特色,学院前期深入多家交通建设企业开展调研,广泛收集优质教学资源,目前已整合三座典型山区桥梁实体模型与两套线路模型。依托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独特地域优势,基地特别打造“贵州桥梁”主题展区,集中展示北盘江大桥、坝陵河大桥、平塘特大桥、花江峡谷大桥等世界级桥梁工程的珍贵图片、工程数据与建设纪实资料。这些代表全球桥梁建设顶尖水平的案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鲜活教材”,更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交通建设的辉煌成就,有效激发了专业自豪感与探索精神,而工程中蕴含的创新理念与技术突破,也正是学院在人才培养中重点传承的核心价值。

基地的数字化教学设施成为一大亮点。配备的LED高清大屏可播放桥梁施工全过程三维动画,将桩基施工、桥墩浇筑、主梁架设、缆索安装等真实施工中“难全景观察、周期漫长”的关键工序,通过浓缩、分解、慢放等技术手段清晰重现。这种数字媒体教学方式,有效弥补了实体模型与平面图纸无法展现施工动态过程的短板,让复杂的施工工艺变得直观易懂,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

“基地通过‘实体模型’帮助学生构建空间认知基础,以‘贵州桥梁’主题展区营造行业文化与家国情怀氛围,再借助‘施工动画’实现工艺流程的动态解析。三部分内容有机衔接,形成了‘认知—理解—应用’的递进式教学闭环。” 学院相关教师介绍,未来该基地将全面支撑交通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科普研学工作,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学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山区桥梁教育教学基地”的启用,将进一步推动学校与交通行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后续,学校将以基地为纽带,持续探索“理论+实践+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交通建设领域卓越工程师注入新动能,为我国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审:江旭

二审:巫敏

三审: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