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理院概况 | 党的建设 | 师资队伍 | 理院菁英 | 学科建设 | 科研科普 | 数理实验 | 双创竞赛 | 下载专区 
图1
当前位置: 首页>>学工风采>>正文
理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探源蜡染瑰宝,点燃传承薪火
2025-08-11 15:27     (点击: )

2025年盛夏,贵州理工学院理学院“文化传承体验团”的10名师生踏上凯里市丹寨县的土地,开展贵州理工学院 2025 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这支队伍由理学院张小千老师带队,许良逸担任队长,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深入蜡染技艺发源地,与亻革族非遗传承人杨正英老师共同解锁这项古老工艺的魅力。

对话非遗传承人,解码蜡染密码

在杨正英老师的工作室,师生们被一幅幅蜡染作品吸引:太阳纹象征亻革族作为“后羿传人”的古老传说,花鸟鱼虫与农作物图案寄托着对自然的敬畏。杨老师介绍,亻革族因无文字传承,蜡染成为族群历史与情感的“活化石”。她现场演示了蜡染制作全流程——从蜡刀勾勒图案、蜂蜡加热覆盖,到板蓝根染汁“养缸”、反复浸染氧化,再到沸水脱蜡晾晒,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智慧。

亲手体验制作,感悟传承不易

同学们在杨老师指导下尝试蜡刀绘图,从线条歪斜到渐入佳境,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细与耐心。“蜂蜡温度、染汁浓度、氧化时间,任何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效果。”参与体验的同学感叹。采访中,杨老师坦言蜡染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亟待唤醒

创新传播路径,延续文化火种

返校后,团队迅速行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公众对蜡染的认知度,整理图文资料形成系统性档案,并计划开发蜡染元素文创产品。他们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蜡染制作过程,用年轻化语言撰写文化解读文案,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每一次的尝试,都让团队对蜡染的传承有了更深的感悟。他们意识到,传承不仅仅是保留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团队负责人许良逸所说:“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更多人知道蜡染,更是要让蜡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这种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三下乡”活动虽落幕,但传承之路刚刚启程。团队计划重返丹寨深化学习,并推动“蜡染文化进校园”项目,让非遗之美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正如杨正英老师所言:“每一根蜡线都连着过去与未来,我们要让蜡染的蓝白之韵永远流淌。”

一审 | 张小千

二审 | 张世功

三审 | 周新国



上一条:理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
下一条:理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
关闭窗口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贵州理工学院理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博士路

电话:0851-88923507  邮编:550000    

理学院网站(公众微信平台)投稿邮箱:gitlx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