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矿业工程学院始建于2013年,是按高起点、高标准要求组建的二级教学单位。建有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学生科(团总支)三个职能科室和采矿工程教研室、安全工程教研室、智能采矿教研室、矿业工程实验中心四个专业教研室(实验室)。学院现设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智能采矿工程三个专业,其中安全工程和采矿工程两个专业先后获批为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专业被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为教育部新备案的新工科专业,《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获批省级一流课程,采矿工程实践教学平台获批省一流平台(培育)。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占比19.05%,副高级职称19人,占比45.2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占比59.52%。硕士学位教师15人,占比35.71%。多名教师分获贵州省省管专家、第一届贵州优秀科技个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科技创新人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教学名师。

注重教师学术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采矿工程实践教学省级一流平台(培育)”和“采矿工程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学平台,矿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目前已建成煤矿智能开采、安全监测监控、通风与安全、模拟矿井等13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2220m2。分别搭建了“智能开采研究所所”、“瓦斯灾害防治研究所”“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所”、“三维仿真远程监控服务平台”等校院级科研平台,仪器总价值1800余万元,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相对健全的平台结构体系。搭建了一系列实习实践平台,已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家,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便于学生实习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坚持“质量立院,科技兴院、科研促教学”的理念,大力实施科研项目启航工程,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活动、科技服务等方面均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以我校为第一承担单位、我院教师为第一完成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攻关)项目29项,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8项;横向服务30余项,到账科研金费超过两千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外观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25项,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58篇,出版著作11部。获科技进步奖奖项11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厅局级二等奖2项。多项科研超过获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青年、培养青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开展工作,自成立以来,从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验条件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范、学风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OBE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逐渐形成了“实验项目驱动混合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学生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思专协同、科专协同、创专协同”三维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现代矿山智能开采和安全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获贵州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