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 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规章制度 | 学习园地 | 服务指南 | 联系我们 
内容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习园地>>中华传统>>正文

相逢渐去远,遗忘盼归来——大春节(一)

2022年01月11日 13:48  点击:[]

相逢渐去远,遗忘盼归来

——大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年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古代先民们常在每年岁尾年初之际,用一年的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并以各种各样的歌舞游戏进娱乐欢庆,逐渐形成了新春佳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腊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元旦,直到正月十五过大年元宵节结束,共二十三天,故称为“大春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同时也是汉文化圈及全球华人华侨的共同节日。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春节(年节)习俗各不相同。


1.腊月二十三祭祖


祭灶,就是在腊月二十三日举行祭灶仪式,又叫“送灶”或“辞灶”。相传,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人们认为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能给家里带来幸福,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习俗主要有祭灶神、吃灶糖。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称之为“迎春日”。


2.腊月二十四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打扬尘”。因“尘”与“陈”谐音,扫除旧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传说灶神上天后,玉皇大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确定该户人家来年祸福,于是各家各户就以吃豆腐渣来表示清苦,并施祭祈福,称为“接玉皇”。当日习俗有做豆腐、接玉皇、千灯节、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称为“赶乱岁”)。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其习俗主要有杀猪、割肉、洗福禄。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同时,这一天还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5.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



民谚云:“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市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6.腊月二十八贴桃符


  所谓贴桃符,就是在门两侧贴上刻画有神像或神码的桃木片。谚语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7.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小除”、“小年夜”,谚语有“二十九,去打酒”、“二十九,赶过年”、“二十九,蒸馒头”之说。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有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要做,人们当日也相互往来拜访“别岁”,焚香于户外三天烧“天香”。


8.腊月三十团圆夜


腊月三十,又称为大年三十、除夕、团圆夜。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之意,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故此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当日习俗主要有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吃年糕、堂屋祭祖、吃团圆饭、给压岁钱、守岁(俗名“熬年”,从掌灯时分入席吃年夜饭开始,至十二点子时结束,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吃到深夜凌晨)。


 

(王家洪编辑 伍思阳制作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上一条:相逢渐去远,遗忘盼归来——大春节(二) 下一条:重阳节

关闭

中国·贵州·贵州理工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党武镇博士路 邮编:5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