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学院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28日至8月2日,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党总支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六名学生预备党员组成的“红途实践队”,由支部书记黄文粤带领,赴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开展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担当”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红色印记 缅怀革命先烈
实践队首站抵达遵义市,怀着肃穆之心走进了遵义会议会址。这座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红色地标,青砖灰瓦间沉淀着历史的厚重。进入馆内,泛黄的电报、锈迹斑驳的枪械和详实的会议记录等珍贵文物与史料,静静诉说着1935年遵义会议的峥嵘往事。队员们不禁纷纷感慨:站在这里,才真正触摸到“伟大转折”的温度——先辈们在绝境中敢闯新路的勇气、独立自主谋发展的智慧、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奉献,不只是课本里的文字,更是滚烫的精神火种,我们该带着这份清醒与担当,在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走好新时代青年之路。
走出会址,他们来到红军山烈士陵园。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列队肃立,向长眠于此的英烈深深鞠躬,表达了队员们对红军烈士的敬仰与追思之情。
追溯红色脉络 唤醒革命记忆
实践队深入绥阳老区,先后走进绥阳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枧坝镇枧坝小学廷凯红色文化馆以及诗文化陈列馆,在一座座场馆中追溯红色文化的脉络。革命纪念馆内,陈旧的文献、锈迹斑斑的战斗器物,仿佛活了一般,一点点讲述着绥阳地区军民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环绕着纪念碑,队员们在默哀中缅怀为守护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感悟“舍生取义”的崇高信念;廷凯红色文化馆中,校史里的革命故事与师生传承红色精神的实践相互映照,让“红色基因融入教育”的传承路径愈发清晰;诗文化陈列馆则将革命情怀与乡土诗意交融,那些诞生于烽火中的诗篇,字里行间皆是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赤诚。一路走来,大家在实物与史料中触摸绥阳革命的温度,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让地方红色记忆愈发鲜活,更深刻理解了“每一片土地的安宁,都浸透着奋斗与牺牲”的厚重内涵。
赓续长征精神 温暖军民之心
实践队走进童伴之家,队员王超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述长征故事,为他们铺开壮阔的长征画卷,切身感悟长征精神。他还教孩子们唱起红歌《映山红》,让红色旋律在童伴之家回荡。随后,队员们共同教孩子们绘制红色画作,一笔一划间,红色种子在纯真心灵中扎根萌芽。接着,实践队带着慰问物资来到虹桥社区看望老兵,给老兵们带去诚挚的关心与问候,倾听属于他们的红色故事,让队员们在聆听中触摸信仰温度,致敬不朽军魂,让跨越时空的军民情谊在互动中愈发深厚。
寻访战斗遗址 重温烽火征程
实践队专程来到红籽坝红军战斗遗址,在无名烈士墓前向红军战士致敬,听当地书记讲述当年红军战士在此与敌人发生的战斗故事。据当地书记讲述,遵湄绥游击队在小关磨刀溪战斗后,由余分队长带领11名队员转移到郑场镇红籽坝,被敌人发现后,他们与敌人在红籽坝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为了掩护队员们突围,2名战士中弹牺牲,余分队长大腿受伤,不幸被捕,敌人将他绑在赵村坝老庙的木桩上严刑拷打,想从他口中套取游击队线索,但余分队长宁死不屈,敌人见此便将他扔入消坑,自此,余分队长壮烈牺牲。听完这段浸透着鲜血与不屈的战斗往事,这份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像一粒种子,在每个人心里扎下了根,也让大家更加明白:今天的每一步前行,都该带着对先烈的敬畏,把这份忠诚与担当,续写在新时代的征程里。
传承非遗匠心 研习治理良方
实践队投身非遗空心面制作,在揉面、拉抻的古法工序中,感受传统技艺里“守正创新”的匠心;走进郑场镇综治中心,学习“枫桥经验”中“就地化解”的治理智慧,参与矛盾纠纷分析。从非遗传承的坚守到基层治理的实践,队员们在古今智慧的交融中,既感受文化根脉的温度,也汲取解决问题的务实力量,让实践成长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院学生党支部探寻红色精神的筑梦之旅,更是青年学子践行青春担当的奋进征程。踏足遵义这片红色热土,实践队追寻先辈足迹回溯峥嵘,在感悟初心使命中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植于心间;走进童伴之家播撒红色火种,在聆听老兵故事中厚植军民情谊;在探访非遗传承现场,借鉴基层治理智慧,在躬身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
未来,学院将继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青年学子的引路人,引领青年学子,以红色基因为“根”铸魂,以青春之姿拼搏奋进,把实践中的所学所悟熔铸成前行的火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挑时代重任,让青春在为人民服务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续写“乡”约红色热土、“践”行青春担当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