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本站首页学院概况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产学研活动学生工作下载专区
党建工作
 思想建设 
 党务公开 
 红色故事大家讲 
 廉政文化大家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党建工作>>红色故事大家讲>>正文

【红色故事大家讲】 第一百一十三期 “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2021-06-10 08:30 音频:孔超华  审核人:

红色故事大家讲,红色文化代代传。让我们一起做红色故事的宣讲人,让我们一起做谱写新时代篇章的建设者!之前我们用6个月时间在这里陆续与大家分享了第一部分“革命篇”的41期精彩故事和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篇”的66期继承伟业、繁荣富强历史画卷。共同缅怀那些在凝结光荣与梦想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铸就品格、传承信仰的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现在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开启中华儿女实现小康之梦,一起走进《习近平扶贫故事》,一起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和奋斗历程!让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继往开来,披荆斩棘,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坚定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出自己的贡献,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故事大家讲,红色文化代代传。大家好!欢迎来到食品药品制造工程学院《红色故事大家讲》栏目,我是生物制药172班孔超华。让我们一起做红色故事的宣讲人,让我们一起做谱写新时代篇章的建设者!作为第一百一十三期的讲述人,我给大家带来的是——

“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1975年10月,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读书。离北梁家河的前一晚,习近平和乡亲们坐在一起。就要离开,还有许多村里的事情要交代。临行之际,往事一幕一幕涌上心头。习近平跟大伙儿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人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这个志向高远的年轻人,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最强烈的情感。梁家河的乡亲们,又何尝不是同这位年轻的、为人朴实而又充满活力的村支书难舍难分呢?

次日清晨,天色刚刚透亮,习近平推开窑洞的门。他惊喜地发现,院子里挤满了人——七沟八梁的老老少少几乎都来了。乡亲们家里仅有的小米、红枣、鸡蛋,平时舍不得吃,这时候都提在手里;婆姨们拿的,是亲手纳的布鞋底……怕打搅习近平休息,他们就静静地站在院子里,等着这个告别的时刻,等着这个出发的时刻。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再深沉的男人、再从容的汉子,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情感,习近平的热泪一下子奔涌而出。

这是他第一次当众落泪。刚来时吃不惯睡不好,他没哭过;参加以前没干过的重体力劳动,满手茧子一身泥,他没哭过;面对种种生活的波折和委屈,他也没哭过。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面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深情厚谊,他流泪了,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哽咽的话:“我没有想到大家这么早都来送我!”

“习近平,你是咱梁家河的好后生,你上北京那么远,我们一定要送你呀!”说着说着,好些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哎呀!你咋来了?”突然,习近平看见了人群中的石玉兵,他是一个残疾人,双腿行动不便,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往前挪。习近平赶紧抢上前去,拉住石玉兵的手,眼泪又一次不争气地落了下来。

从院子走到村口,又从村口走上乡间的道路,乡亲们排着长长的队,把习近平送出了很远,始终不愿分别。

习近平说:“大家都回去吧,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就这样劝了好多次,大家才依依不舍地与他道别。平时和习近平走得最近的十几个年轻后生,依然陪着习近平,一边走一边拉话,走了40多里地,一直送到了延川县城。

当天晚上,这些年轻人在一位在县城工作的乡亲家里待了一夜。大家似乎有拉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习近平还不停地嘱咐这些村里的年轻骨干,工作怎么干,事情怎么安排——农田基建要搞好,平地多了收入高,温饱口粮能解决,遇到山洪也不怕……这些心里话,都是习近平平时工作中正在做或者正在思考的事情,是他对摆脱贫困最质朴、最直接的认识,也是数十年后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声中那一声遥远的前奏。

一夜无眠。到了早上,大家都说,留个纪念吧。于是,你三毛、我五毛,大家凑了五块五毛钱,到县城里的照相馆照了一张相。

这张珍贵的合影,也成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难得的纪念。

(编辑:娄洪永)                                   文章来源:《习近平扶贫故事》

关闭窗口

 

贵州理工学院食品药品制造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50003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蔡关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