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乡间的小路上--记我院基层挂职干部胡友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遵照《关于印发<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黔人领[2015]10号)文件精神,我院胡友平老师作为“农业园区科技副职”被选派到清镇市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到园区工作近两年来,本着“接受教育、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理念,认真履行岗位责任,专注于“三农”工作,围绕农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中心工作,团结同志,辛勤耕耘。
深入基层调研,搭建校地合作平台
胡友平老师挂职的园区是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为尽快熟悉环境,他走遍了所辖的五个省级重点示范园区,搜集相关园区资料,同时协调监督项目的开展情况。一年来,多次走访了清镇市所有的农业园区,做了深入调研, 拟写了《清镇市农业大数据可研性报告》,撰写了《贵州理工学院和清镇市政府合作方案》,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促进清镇市政府农业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深入第一线,完成本职工作
为迎接2016年4月8日的省委书记对清镇市农业园区的观摩会,胡友平和农业园区的工作人员深入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七村仓上组,经常蹲点督促并参与长津农业园区的建设。同时与当地的村干部协调征用土地的善后事宜,做好园区的维稳工作。与参与园区建设的施工单位沟通交流,督促工程的如期完成。4月8日省委书记陈敏尔来清镇农业园区观摩,给予清镇市农业园区很高的评价。
发挥自身优势,给园区工作献言献策
胡友平到五个省级现代高效示范园区进行了走访摸底。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犁倭和暗流园区蹲点排查,从园区的指示牌、大棚搭建、机耕道的建设多方面与当地党政领导进行了详细缜密的论证和规划。协助组织召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卫城园区、犁倭园区规划》和《贵州省清镇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5)》研讨会,会后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把各个部门的意见统计出来,同时结合清镇的市情,整合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深入园区农业企业,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他和科技人员先后多次深入到清镇长津农业科技公司、华慧农业公司、青远农业公司、山韵茶场和向黔冲农业科技公司等清镇市农业企业进行调研,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带领“三下乡”科技团队服务清镇农业
今年七月份,胡友平带领贵州理工学院“萤火虫科技服务团队”深入清镇市红枫湖镇芦笛哨村开展帮扶工作。先后在芦笛哨村、向黔冲公司开展调研帮扶,投身到田间地头,深入到百姓家中,整理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最终拟写六千字的农业科技报告,为清镇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胡友平老师说:“近两年的挂职锻炼生活,让我在思想政治、文化修养、组织纪律、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自己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启迪了思维、深化了认识、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对基层工作,尤其是农业园区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工作深度、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由于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了另一个身份“人民公仆”,一路风雨一路歌,只问耕耘汗入禾。在基层农村工作中,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靠近到谈心,再到交心,以一个农民儿女的担当来俯下身子、沉下心思,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如今,随着挂职工作渐入尾声,自己的身份已在服务单位得到普遍认同和赞许。我把群众当亲人,立誓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解难题、办实事、兴产业、促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从普通老师成长为党的挂职干部,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我比别人更懂得清镇这片青山绿水。“服务三农”是个大课题,对于清镇市来说,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后发赶超的新路子任重而道远。“强基础、真扶贫、办实事、兴三农”,我相信只要心中装着百姓,通过
全体“服务三农”专家一点一滴的努力,贵州省“三农”经济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服务三农”是个系统工程,我会保持“不忘初心、坚持始终”的精神,继续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乡间的小路上。”
胡友平同志哼着他最喜欢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经典老歌,又一次迎着初升的朝阳走在农业园区的田垄上。